工作开展意义 近年来,峄城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发挥“一把手”抓法治建设的示范效应和“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聚焦工作重点,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让百姓“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为目标,做优做实“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调处、一揽子解决”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擦亮“峄调即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品牌。通过搭建平台、组建队伍、筑牢防线、健全机制,促进多元解纷机制高效运行,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 自2022年以来,区委书记张熙滨主持召开常委会,6次听取矛盾纠纷化解和风险隐患整治工作,亲临矛调中心现场调研4次,协调解决运行中的难题12个;区政府常务会议4次研究部署矛盾调解工作。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工作重点,聚力突破难点,累计接访25批次,接待涉访群众30人次,化解涉访纠纷25件,以点带面提高基层法治建设水平, 以高水平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 推进措施 推动“资源融合”,实现矛盾化解体系规范化。 围绕打造群众矛盾诉求“终点站”,统筹推进区镇村三级调解平台建设。一是做细村级“前哨所”。在村居、社区设立“峄调即和”工作室331个,整合专兼职调解员、法律明白人、网格员、乡贤等力量,配备不少于8人的调解队伍,守牢第一道防线,实现小事不出村。二是做实镇街“主阵地”。采取“1+5+N”方式,依托综治中心,融汇5个部门职能,运用多种社会资源,建成集信访接待、矛盾调解、法律服务、风险研判、调度管理为一体的综合调处平台,实现大事不出镇。三是做强区级“终点站”。高标准打造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进驻和轮值单位15个,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12家,吸收心理咨询、法律服务、行政复议、仲裁、公证等力量参与,坚持区域统筹、行业融合、多方协作,实现难事不出区。 加强“力量融合”,实现纠纷调解队伍专业化。 通过组建专职调解队伍,整合多方化解力量,推行组团式服务、专业化调解。一是专设机构扩编增岗。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明确正科级机构,与一站式矛调中心一体化办公,落实17人编制,各镇街均落实6人以上编制,实有人员达到75人,切实解决了有人干事问题。二是调解主体多元融合。创新探索基层以信访、综治、司法、派出所、乡贤“五老”人员为主体;“两代表一委员”、派驻法官、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为补充;基层民生执法部门为保障的“5+4+N”多元解纷队伍,夯实多元化解工作基层基础。三是社会力量主动融入。鼓励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志愿队伍等入驻,引导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等以第三方身份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完善与鉴定、保险、评估、公证等机构的对接联系机制,为群众提供理赔、评估、鉴定、公证等服务,提升纠纷化解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完善“治理融合”,实现矛盾风险防范源头化。 构建诉求办理、网格治理、法治引导三条防线,推进社会矛盾和风险隐患源头治理。一是“榴乡诉递”解诉求。充分发挥“榴乡诉递”基层治理平台诉求办理、源头预防、前端治理的作用,让群众话有处说、理有处讲、问题有平台解决,真正成为基层矛盾纠纷的“减震阀”和“舒缓器”。二是“精网微格”灭萌芽。充实“1+1+1+N”网格队伍,用好5236个“微网格”力量,发挥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在诉求答疑、纠纷排查、矛盾调解方面的作用,引导更多群众选择非诉讼方式化解纠纷,实现由事后处理向源头防控转变。三是“法治服务”重引导。在市民中心设立多元化解、法律服务窗口,引导当事人依法解决矛盾纠纷。今年以来,共办结各类法律援助案件370件,其中民事案件78件,刑事案件292件,为当事人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170 余万元,累计接待法律及相关事务咨询群众900余人次,持续打响“法援惠民生”的工作品牌。全区332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便民法律服务点,“一村居一法律顾问”配备到位,打通法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机制融合”,实现矛盾纠纷化解长效化。 立足实战、实用、实效总体原则目标,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力促“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常态化高效运行。一是完善闭环运行机制。健全完善矛盾纠纷“排、分、调、处、评”闭环处置流程,依托线上平台进行系统分层、分级、分类流转交办,形成“群众求助—窗口受理—系统派单—矛盾调处—司法确认—评价回访”的矛盾纠纷化解闭环链条,实现“一平台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调处”,确保各类矛盾纠纷不上交,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二是强化联调对接机制。做优访调对接,实现初信初访就地化解,2022年初信初访及时受理率、引入调解程序办理率100%。做强公调对接,配强调解队伍,完善对接流程,构建长效机制。区道路交通调委会年均调解成功矛盾纠纷800余件,成立以来累计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用逾千万元。做实诉调对接,在区法院设立“一站式”矛盾化解分中心,实现诉前、诉中调解无缝对接。三是完善综合考评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成效纳入对镇街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和平安建设评价指标,强化定期通报,及时跟踪回访,抓好结果运用。建立“网上评价、现场评价、回访评价”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反馈体系,对进驻单位、调处团队、职能科室调处绩效进行综合打分,推进各类诉求解决整体提速。四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足额列支人民调解经费预算,落实村级人民调解员每月生活补贴200元,专职人民调解员每月补贴不低于1200元,网格员每月600元动态绩效补助。按照100—800元标准兑现个案奖补资金,有效确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长效运行。 2022年,“峄调即和”工作经验先后被中央和省市领导批示肯定4次;《新华社高管信息》、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等国家级和省市媒体,省委政研室、《枣庄政法工作简报》先后8次予以报道肯定;峄城区被表彰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市、区)”;区委政法委被表彰为“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一)疏通“导流渠”,矛盾纠纷更“少”了。搭建“两”个平台,线上线下协同联动,实现矛盾风险全部掌控,智慧调处高效能,为民解忧全覆盖。2019年以来,“榴乡诉递”平台累计办结各类民生诉求32.86万件,大量群众关注问题和诉求在源头解决。2023年以来,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586件,群众满意率为99.87%,进京访批次人次同比下降80.1%、76.2%。区法院设立“一站式”矛盾化解分中心去年以来共调解成功各类案件2450件,调解成功率30%以上,速裁团队平均审理周期比全院平均办案周期缩短45天,涉诉信访案件明显减少。 (二)上线“云保姆”,项目建设更“快”了。通过线上平台与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等工作紧密衔接,对企业诉求快速受理交办督办,提供保姆式服务,营商环境明显改善。2023年4月,佳鸿服饰公司反映招工难、订单少等问题,区工信局、人社局接单后,立即协调帮助拓展销售渠道、招聘部分员工,企业留下评价“为民办事的好平台”。2023年,峄城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过亿元企业分别达到146家、24家,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8个,“四上”企业达到418家,新增152家,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 (三)练兵“第一线”,干群关系更“亲”了。通过网格化管理对各类矛盾纠纷开展滚动排查,做到源头防范,基层干部应对突发事件、防范化解矛盾风险、推动改革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2022年以来,在各项安保维稳工作中,网格员上报网格事件、巡查信息140余万件,提供各类便民服务3.2万余次,摸排处理具有信访倾向事项425起,推动基层矛盾纠纷及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到90%以上。